報告題目:晶胞結構對增材制造難熔高熵合金機械性能的影響及機理
報告人:張來昌 教授(Edith Cowan University澳大利亞伊迪斯·科文大學)
邀請人:楊宏宇 研究員,邱豐 教授
報告時間:2024年7月2日(星期二)下午14:00-15:30
報告地點:伟德bv1946官网南嶺校區鑄造實驗室二樓202會議室
報告摘要:
增材制造難熔高熵合金(RHEA)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目前關于增材制造難熔高熵合金的微觀結構和力學性能的信息非常有限。本工作成功通過增材制造制備Ti1.5Nb1Ta0.5Zr1Mo0.5 (TNTZM; at%) 難熔高熵合金。這一難熔高熵合金具有獨特的晶胞狀結構并且廣泛的分布于晶粒内,塑性高達 50%,屈服強度為 904 兆帕。晶胞結構阻礙了相鄰晶胞之間的位錯轉移,限制了晶胞内部的位錯滑移,從而顯著提高了強度和均勻變形。此外,晶胞結構還有利于位錯在後期變形過程中的重新分布,從而避免晶粒内的應變集中。本工作提出了在不同變形階段的晶胞結構演變過程中調節位錯啟動的方法,這為改善增材制造難熔高熵合金的機械性能提供了新的見解。
演講嘉賓簡介:
張來昌,澳大利亞伊迪斯科文大學終身教授、先進材料與制備中心主任、機械工程學科負責人、德國“洪堡”學者、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先進材料“桂冠獎”獲得者。張教授于2005年畢業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并獲得博士學位,先後就職于德國達姆斯塔特工業大學和萊布尼茨固體材料研究所、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大學、西澳大利亞大學和伊迪斯科文大學。張來昌教授長期從事新型材料的制備、結構和性能,尤其是新型钛合金的制備工藝和性能的研究,研究興趣主要包括3D打印、金屬生物材料、輕量化材料和結構、高強度材料等。迄今為止,已出版英文專著3本、書籍章節21章,發表在Science,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2篇),Materials Science Engineering R: Reports, 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Acta Materialia, Composites B: Engineering, Corrosion Science等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發表論文380餘篇,H指數為84,引用次數超過2.5萬次。其部分研究成果已經在澳大利亞廣播電視台(ABC)新聞頻道全球直播采訪、澳大利亞《訪談》(The Conversation)采訪報道、中央電視台(CCTV-4)、新華社和《科技日報》等知名媒體報道。現擔任超過10本學術期刊的主編、(副)編輯或編委,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treme Manufacturing(IF: 16.1), Advanced Powder Materials (IF: 26.8), Advanced Engineering Materials (IF: 3.4), 《金屬學報》(英文版)(IF: 2.9)等。